中醫入門系列第一集:中醫其實很潮

根據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顯示,中醫是海納百川的醫學,將東南西北中一切有用的醫術都納入其醫學的領域內。所以中醫的本質其實是 Meta-medical,也就是醫學的醫學,隨著時間持續淘汰陳舊的技術、持續引進被驗證有效的新技術。因此中醫不是古老的、傳統的、民俗的醫學, 而是隨時代進步含攝世界最新醫術的醫學喔!

文章大綱

「中醫」這個稱呼的典故

你認為中醫是古老的、傳統的、民俗的醫學嗎?還是聽說中醫是「致中和」、「中庸」、「中道」、「正中平和」的醫學呢?中醫到底是怎麼樣的醫學,今天要帶大家從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來認識中醫。

查詢中醫的經典,西元200年漢國張仲景的<<傷寒論>>,
1587年明國龔廷賢的<<萬病回春>>,1739年清國乾隆皇帝下詔編纂<<醫宗金鑒>>,古時候各個年代醫書皆稱自己的醫學為「醫」,而非「中醫」。

根據考據,「中醫」一詞出現在大約1830年後,清國與英國鴉片戰爭的時期。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要向清國推銷醫療產品,所以發明「中醫」與「西醫」詞彙,以分別不同醫學技術的產品。

黃帝內經對中醫的定義

那麼,中醫到底是怎麼樣的醫學呢?

<<黃帝內經>>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讓我們由<<黃帝內經>> 當中的 <<異法方宜論>> 來認識中醫。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歧伯對曰:
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鍼,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裡面講到東西南北中各地的氣候、生活習慣與疾病,以及為了治療各疾病而產生各種治療方法。依照<<黃帝內經>>的標準來定義中醫,只要證實對健康有幫助,各地方的醫術都可拿來使用。也就是「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本意。這樣的醫學態度,在清國的唐宗海、張錫純接觸到西方醫學時,馬上就拿來研究,應用在臨床。由此可看到在中醫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持續整合世界各地醫學,走在時代尖端。

中醫是 Meta-Medical

中醫接受一切政治實體或地區文明的醫學,將一切有用的醫術都納入其醫學的領域內。

在醫學當中,有吉普賽醫、阿育吠陀、印地安醫、蒙古醫、藏醫、西醫…。各種醫學技術,有巫術、心理學、核磁共振攝影、放射線攝影、手術刀、砭、針、青草、化學藥物、電、手…。

中醫就是 Meta-Medical,也就是醫學的醫學。因此中醫不是古老的、傳統的、民俗的醫學,而是隨時代進步含攝世界最新醫術的醫學。

這一集中醫其實很潮聊到這裡。下一集我將為各位介紹中醫的健康定義。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