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系列第二集:中醫的健康定義

每個人都想要健康、每個人都想維持健康,但你知道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嗎?理想的健康身體有什麼表現呢?這篇文章要帶大家認識中醫的健康定義,從 <<黃帝內經>> 的 <<上古天真論>> 來認識健康。同時,比較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讓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怎樣的詮釋較接近理想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

我們先來看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這個定義來自 1948 年 4 月 7 日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序言,從發表後沿用至今。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的消除,且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健全狀態。)

這個定義會把離群索居的修行者視為不健康的人,因為他欠缺社會的交流。然後會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人視為健康的人,因為這個人可能有良好的社交圈、生理與心理被評估正常。並且為了維持某個的生理健全狀態,不能聚會喝酒。為了維持某個心理健全狀態,不能生氣難過有心理負能量。這個定義似乎不夠周全。我們要思索,有沒有比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更完備的定義。

中醫的健康定義

在上一集的中醫入門,我們談到中醫是Meta-Medical,也就是醫學上的醫學。我們現在來看看,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 對於健康給予什麼指引。

參考 <<黃帝內經>> 的 <<上古天真論>>: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无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從這段文章中可以看到,中醫的健康講求天地人三才合一,也就是說要效法天地,學得越像就越健康長壽,越偏離自然法則就越不健康。用白話來說,中醫的健康就是:

生理的、心理的、場域的可往復狀態。

可往復狀態

先來解釋可往復狀態。我們抬頭看天空,有白天、有黑夜,日復一日,這就是正常。如果整個地球都只有白天、沒有黑夜,那恐怕會發生生態浩劫。再比如四季春夏秋冬,可以冬天很冷,也可以夏天很熱,只要能回得來,那就地球的氣候就是健康的。

對於身體來說,如果只能醒著不能睡,就不健康了,甚至要命了!對於心理來說,偶爾來點負能量釋放一下,喜怒哀樂愛惡憂懼,只要有來有往,而不是陷入某種情緒無法自拔,那就是健康。遠離俗世獨自生活的人,如果他是出於逃避社會、無法回到社會,也就是失去社會的可往復性,那麼中醫認為他還不夠健康。如果是修行中人,可以安靜清修,也可以入世交流,並未失去社會的可往復性,那麼中醫認為他是健康的。對於任意污染環境、破壞大自然的人,中醫認為他不健康。並且有天必定遭受自然的反撲,危害到自己。對於林木業者,有計畫地造林、伐木,讓森林資源有效率地循環,那麼中醫認為他是健康的。

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可以靜止不動,也可以高速活動,身體有極佳的往復性,中醫認為很健康。一位心靈宗教大師,心思可以細膩地吹毛求疵,也可以廣大包容宇宙,有極佳的往復性,中醫認為很健康。我們對待自己所處的場域,無論是個人空間、家庭、社會、世界、乃至於自然,在互動後能復原,中醫認為很健康。反過來說,只要失去往復性就代表不健康,越缺乏往復性就越不健康

作為比較,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與中醫的健康,你覺得那個詮釋比較接近你理想中的健康呢?這一集中醫的健康定義聊到這裡。下一集我將為各位介紹中醫的陰陽。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 

中醫入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