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系列第十三集:中醫的科學方法

談論中醫,免不了要談到陰陽、五行,於是就產生科學與否的辯論。中醫與科學,這個話題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提出來討論。這一集,先在哲學上找出目前最被接受的科學定義,由科學的定義來檢視中醫到底科不科學。接著探討目前循證醫學 (Evidence based medical, EBM) 對於療效證據力的黃金標準,該不該是醫學的唯一標準。最後結論中醫與科學的關係。

中醫科不科學?

中醫與科學,這個話題算是既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因為從二十幾年前我接觸中醫時,它就是個老問題。說它年輕,因為直到現在還像月亮圓缺一樣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提出來討論。

討論的方向大致有幾種:
1. 中醫很科學
2. 中醫不科學
3. 中醫有中醫的科學,不是世俗的科學
4. 中醫高於科學,中醫不需要科學

談論中醫,免不了要談到陰陽、五行,於是就產生科學與否的辯論。這一集,就讓我們好好來面對中醫與科學的現況吧!

科學的定義

首先來談談,什麼是科學。老師講的、課本上寫的,就是科學嗎?哲學家波普爾 (Popper) 提出一個很好的定義:「科學的表述在於其是可證偽的。」意思是說,可證偽的知識,稱為科學。這其中包含了「可否證性」與「再現性」。

可否證性就是可以找到方法來反駁。例如,當我說這張紙是純白色的,你可以嘗試在這張紙上尋找污漬,假如在紙上找到任何白色之外的顏色,即可反駁這張紙是純白色的這句話。

然後你還可以不斷檢驗,每次檢驗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稱為再現性。也就是說,如果這張紙是純白色的,你檢查一次、一百萬次,都會是純白色的。

由「可否證性」與「再現性」建立起可靠的科學知識。

中醫兼採分類學與科學

現在來說說幾個很有用,但是不科學的例子。

比如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法,圖書編號,為何要這樣分類?我告訴你,分類學不科學,但很有用!再比如我們看地球儀上面的經緯線,為何經緯度要這樣設計?我告訴你,經緯度不科學,但很有用!中醫的健康是個整體,但是太難用簡單的言語敘述,所以用陰陽五行來分類不健康的表現,這樣的分類方式,陰陽五行不科學,但很有用!

中醫在談論健不健康時,採用分類學,而不是科學。但是中醫在談論治療疾病時,採用的是科學。

比如說,<<本草備要>>記載,「麻黃可以發汗」。好!那就拿「麻黃可以發汗」這句話來檢驗。你可以給男生、女生、大人、小孩、各式各樣的人吃,檢驗是否吃了麻黃會流汗。「通過科學檢驗的,才能寫在醫書上」。那些以訛傳訛的、迷信的、沒有被檢驗過的知識,就不該寫在醫書上。

醫學的黃金標準與侷限性

那麼,如何為醫學做科學檢驗呢?現代藥理學有個黃金標準:大規模、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組試驗。意思就是,在各種族群都通過大量驗證,並且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刻意安排的結果。要通過黃金標準,才代表有藥效的充分證據。

然而,黃金標準該做為醫學的唯一標準嗎?我就舉心臟手術為例子。看看以黃金標準來試驗心臟手術有效性會發生什麼問題。[大規模] 首先,我們要抓很多人,至少要 500 個人,有心臟問題的、沒心臟問題的,各抓一半。[隨機] 然後誰的心臟要被開刀?由哪個醫師執刀呢?隨機決定。[雙盲] 接著,醫師不知道眼前的人有心臟病還是沒有心臟病,開了就對了。被開刀的人也不知道幫他開刀的人,是老經驗的專家還是剛拿到執照的菜鳥。[安慰劑對照組] 最後,雖然大家的胸腔都被打開了,但有的人的心臟有開刀,有的人的心臟沒開刀。這樣可以避免病人的心臟痊癒,是來自於他以為有被開刀就會好的心理作用。

講到這裡,我們是不是發現,黃金標準怪怪的!它雖然證據力很充分,有大量數據,非常具有隨機抽樣的統計意義,但在醫學上,卻不是絕對的適用。事實上,每一個病人的身形、血管走向、器官大小、病情發展都不一樣,所以根本不該用一套相同的操作,來治療不同的病患。而是要為每一個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最佳治療」。

看看研究所的論文,許多學者在實驗室內,針對老鼠很努力地設計「封閉式線性時不變系統」做中藥的研究。但我們人體啊!是「開放式非線性時變系統」。中醫的臨床就像是外科手術室的現場,每一個診斷與用藥,都是經過科學檢驗才保留下來。並且為了追求「個人化的最佳治療」,所以不適合採用大規模、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組試驗的黃金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科學嗎?

最後,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科學嗎?「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健全狀態。」這是分類學,不是科學。中醫的陰陽五行,也只是幫助你判斷自己健不健康的分類學,是很有用的工具,但不是科學。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才是採取科學方法。

這一集中醫的科學方法就聊到這裡。下一集我將為各位介紹中醫的八綱辨證。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 

中醫入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