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專業按摩不講解剖術語?從「這裡、那裡」說起

我常接到個案來電詢問:「李博士!我大腿那裡卡卡緊緊的,什麼時候方便找你請教呢?」見面時,個案就指著腿的某個位置說:「李老師!就是這裡會不舒服,請問該怎麼處理?」面對身體痠痛不舒服,人們總煩惱著不知如何表達才準確,聽到一些病症名詞時又過於艱難有聽沒有懂。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從「這裡、那裡」分享一些關於痠痛與按摩名詞術語的基本觀念,幫助讀者在關心自己或他人的痠痛時,能有較精確的溝通方式

故事緣起

記得大學剛畢業時,身上有許多痠痛舊疾,真是生不如死。回想起來……小學五年級不知為何,開始左胸口不定時絞痛如針刺;國中三年級因為打籃球,開始右膝痠痛變成天氣預報;高中時胸痛問題變得更嚴重,高二時右手中指吃蘿蔔乾,從此最末一指節無法彎曲;大三參加啦啦隊練後空翻時倒插,頸部從此不能往左看;右手腕痠痛無法撐桌面、腰部久坐將痠痛不止。為了解決各個身體痠痛,只要聽說:「這裡的醫師不錯、那裡的師傅很厲害!」我都跑去嘗試。或許是緣分不合,前後找了將近二十位醫師,但痠痛始終只能一時舒緩,無法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
 
一直到我碰到嚴忠德老師傅,我的人生開始有了希望。嚴師傅在處理我的問題時,永遠只有操著口音的一句話:「係不係這裡?」邊敲打或抓拿我的身體某處,邊詢問我的痛處是不是在那裡他手到之處,彷彿將藏在我身體深處的疼痛一次釋放出來,雖然被他處理的當下,強烈的痠痛感讓我只想逃開,但處理完後過了幾天便可發現問題變小了,慢慢解決了,一個個陳年慢性痠痛在師傅的巧手之下逐漸消失。然後很幸運地,我獲得嚴師傅及其女婿陳振益師傅教導他們的家傳絕學。
 
自從向嚴師傅學習之後,我開始研究思考:「十幾年來這麼多醫師運用現代醫學無法解決我的痠痛問題,嚴師傅運用雙手就將問題一一根治,其間的差異在哪裡?」從學習至今已 20 年。現在的我從工程的角度重新看待痠痛問題,得到了答案:盡可能完整檢測痠痛問題的解析度,是解決痠痛問題的基本要素。以下將說明現代醫學與體感按摩在解析度的差異,再說明「這裡、那裡」的意義。

解剖術語在臨床上欠缺精確性

下方圖一中有兩本書,左邊是解剖學[1] 右邊是按摩學[2]。從解剖學與按摩學來看,一個手掌的肌肉被分為獨立的二十幾條來學習。人體被分拆由 639 條骨骼肌與 204 塊骨頭所構成。因此當我們去尋找物理治療、復健科、運動防護員等西方醫學時,可能會聽到這些專家解析說你是某某肌拉傷、某某肌發炎。我的疑惑是,在同一個位置底下,可能有十來條肌肉束,何以保證就是某條肌肉的問題?另一方面,肌肉由肌纖維所組成,為何這些專家在解析問題時,沒有更精細說明是哪幾條肌纖維、哪些纖維的哪些細胞受損呢?無法更精確地拆解敘述,是從解剖學角度來理解痠痛問題時,本質上要克服的難關。

圖一、解剖學與按摩學書籍

以整體觀做臨床描述較適合

下方圖二裡有三本書,右邊是筋膜治療學[3],左邊是經絡學[4],中間是針灸大成[5]。筋膜治療學是西方醫學中,對待痠痛問題目前較新興的研究觀點,從連動肌肉群來解析痠痛問題;痠痛問題不被當成是解剖學上單一肌肉的異常,而是相關連動肌肉群的病症。中醫經絡學則將身體的連動以經絡來表示,從經絡的氣血運行狀態來解析痠痛問題。西元 1601 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將中醫經絡與穴道的本質一語道破;經絡穴道不是 14 經絡、365 俞穴及經外奇穴的組合,而是「寸寸人身皆是穴」。因此,痠痛問題對東方古人來說,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整體問題,要從整體平衡來理解某個部位的痠痛,才能解析出痠痛問題的根源。
圖二、筋膜治療學、經絡學與針灸大成書籍

所以,用「這裡」、「那裡」

我在每一次進行體感按摩時,敲打個案的身體並詢問:「是不是這裡?」問的不僅是字面上的是不是這裡疼痛,更有從手感震動傳遞而來個案全身的共振狀態。當要求個案:「那裡動一動!」看的不僅是個案某些肢體肌肉的運動是否流暢,更觀察個案全身氣的流動狀態是否和諧、平衡。
 
這裡、那裡」是體感按摩師解析酸痛問題的方式,不在於單一肌肉、經絡、連動群組,而是盡可能地與個案同步、感同身受,全面性地檢測在個案身上每個肌肉神經的連動、氣血的運行。一呼一吸之間,感測到龐大訊息無法以文字記錄,且邊按摩、邊檢測身體的動態變化,體感按摩師需要在瞬間即時處理大量的新訊息,並回饋正確的解決手法、力道、角度、位置、深度。
 
文字所能攜帶的資訊量,僅佔溝通的 7%,所以關心痠痛問題的讀者們面對解剖學的名詞術語時,有聽沒有懂是必然的結果。體感按摩師能夠解析個案身體的狀況,在於長時間訓練身體的五感,在基礎訓練中強化人體知覺的解析度。因此當個案說這裡不舒服時,體感按摩師能馬上抓出問題出在那裡。不使用解剖術語,是因為解剖學的解析度太差,而體感按摩要求更高的解析度。
 
幸福來自於健康的身體。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精密的檢測儀器,隨時提供全身各處的健康訊號,等待主人關注。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請停下腳步,傾聽來自身體的訊號。讓心靈沈靜下來關心自己,您也能解析出全身每個片段的感受,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 

參考文獻

[1] W. R. Johannes, Y. Chihiro, L.-D. Elke, “解剖學彩色圖譜第五版”, 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 緒方昭広, 成瀨秀夫, “肌肉機能解剖觸診技術臨床按摩療法”, 楓葉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K. Dimitrios, R. Konstantine, “肌膜激痛點與筋膜治療學手冊”, 合記圖書出版社.
[4] 張高維, “解剖經穴圖”, 智揚出版社.
[5] 楊繼洲, “針灸大成”, 大中國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