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基本觀念,接受按摩後需要了解的知識與建議事項

前言

「李老師,請問按摩完有什麼要注意的嗎?」「請問博士,推拿後在飲食方面有什麼要忌口的嗎?」「我什麼時候可以動呢?」二十多年來,訪客們最常問我的大概就是這三個問題了吧!這篇文章將為讀者解惑,介紹個案在接受按摩後可能的生理反應,以及個案在生活飲食上可以配合調整的建議。

點此聯絡作者

大綱

認識按摩後須知,搭造按摩師與個案間的互信橋梁

按摩能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而沒有副作用,因此在醫療、保健、運動、休閒各方面都有豐富的應用發展。若要說按摩有副作用,則來源可能有兩種:一種是按摩操作不當造成個案受傷,受傷的不適感可能被視為按摩副作用;另一種則是按摩本質上給個案身體帶來的按摩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不全是令人愉悅的感受,因而被視為按摩副作用。依每個個案的體質與當下的身體狀況,按摩後可能會有不同的生理反應,因此需要提供個案一些簡單的運動與生活指導,以及一些飲食方面的建議,才能讓每個個案的按摩效用發揮到最好。

關於「按摩後生理反應」知識的匱乏,對按摩業者而言是不專業的象徵,這等於是只負責操作按摩的流程與品質,卻不關心個案被按摩後最終的身體感受與離開後的身體變化。對尋求按摩的個案來說,如果不認識按摩後的生理反應,可能會對按摩的效用有不合理的期待,甚至將正常良好的生理反應誤解成身體傷害。因此,無論是按摩業者或被按摩的個案,都須要認識按摩後的生理反應。

按摩業者能做到的是面對面時的照顧,當個案回到自己的生活以後,個案就必須根據當下的身體狀況調整後續的生活習慣。按摩師若能教導個案一些合適的運動與正確姿勢,可以讓個案的身體獲得更好的療癒。

關於飲食,在西方運動醫學文獻有提到一些有助於療癒延遲性肌肉痠痛的蔬果,在東方醫學則對傷科患者有忌口的項目。專業的按摩師在個案符合忌口條件時應該提醒個案,並具備痠痛食療的基礎知識,讓個案在按摩、生活、飲食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顧。個案認識一些痠痛食療的基本觀念,就能避免被直銷團體或藥商騙去購買昂貴又無痠痛療效的健康食品;更重要的是,吃該補充的養分、對暫時不宜的食物忌口,才是對身體最好的照顧。

從前我跟嚴老師傅學按蹻時,看他都會提醒受傷的人飲食要忌口。出師之後,我到處學習各種經絡按摩、運動按摩、芳療油壓、筋傷推拿、徒手治療、傳統整復推拿等課程,發覺現代的教學好像都沒有提到忌口與生活飲食方面的知識。在圖書館查考舊書,以及在書店翻閱新書,在我所查考的書籍中都只強調按摩技術的操作與療效,缺乏針對技術可能對身體的影響與應對方式的探討。在網路上搜尋,也只找到零星的資訊,缺乏專業的討論。到醫學期刊查考文獻,則資料偏屬血液生化分析,如某蛋白質、某內分泌素的變化,欠缺與一般民眾實際身體感受的連結。運動醫學方面的期刊則是提供許多關於按摩療效的研究文獻,比較有按摩組與沒按摩組的差異,實驗各種療效:能否好得快、能否跳得高、能否彎得更曲、能否減少酸痛……等等。雖然物理治療和復健科提供了骨折、肌肉斷裂等須要醫療行為介入後的須知與建議,但是對大多數無傷、無病、只有痠痛的健康民眾來說,按摩後的須知與建議更貼近他們的需要。

就我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調查,並未找到關於按摩後須知與建議的專論。因此,本文提出一個按摩後須知與建議,希望為按摩師與個案之間搭造一個提升互信的知識橋樑。

按摩後生理反應

這個章節將介紹常見的按摩後生理反應,簡述其症狀、發生原因以及處理的注意事項。讀者需要特別留心的是,疼痛是按摩後最常見的生理反應!這可能有點諷刺,因為許多人是為了舒壓、或者解決自身的痠痛問題而尋求按摩,結果按摩後竟然變得更痛、或者本來沒事卻變得痠痛。然而,疼痛一字代表的感覺並不是只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而是許多較強烈的刺激感都會被疼痛這個字來描述。因此以下介紹各種反應時,將把常見的按摩後疼痛感拆解開來個別介紹。

一、拉傷痛
拉傷痛來自於肌肉拉傷。拉、扯、扳類技術施力不當時,可能造成個案的肌肉拉傷,這種疼痛無庸置疑是按摩師的責任。拉傷在送醫前六小時可做冰敷處理減緩疼痛,並且請固定拉傷的肌肉,避免使用,造成二次受傷。

二、扭傷痛
扭傷痛來自於韌帶扭傷。轉、旋、折類技術施力不當時,可能造成個案的關節韌帶扭傷。這種疼痛無庸置疑是按摩師的責任。扭傷在送醫前六小時可做冰敷處理減緩疼痛,並且請固定扭傷的關節,避免使用,造成二次受傷。

三、瘀傷痛、瘀血
瘀傷痛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手腳撞到硬物後肌肉「瘀青」的疼痛感。瘀傷痛只會在深層按摩後可能會發生,其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種是按摩師的操作不當,對健康的肌肉過度用力壓迫而造成肌肉受傷、微血管破裂,這樣的瘀傷痛屬於按摩師的責任。第二種是個案的肌肉深層本身有隱藏的瘀血與沾黏,因此當按摩師將沾黏解開之後,深層的瘀血往上排出,於是有瘀青痛的感覺與瘀血的表徵。
第二種瘀傷痛的現象是好事,然而其真實機制目前不明,因為許多民俗療法稱之為「排毒反應」,所以本文姑且沿用民俗療法的稱呼方式。「排毒反應」看似瘀青,但是它的痛退得很快,並且雖然瘀青仍在,但是按壓卻不會痛。真正的瘀傷則是瘀青在痛就在,與這種現象不同。並且,真正的瘀傷在傷癒後接受相同的按摩壓迫會再次瘀傷,但是「排毒反應」卻在接受相同按摩後不會疼痛出瘀。

四、痠痛、腫脹、發炎
痠痛指的是類似過度運動 24 小時後的延遲性肌肉酸痛感,腫脹與發炎則是可能伴隨痠痛的反應。無論按摩師的施力或輕或重都可能產生痠痛,請讀者留心痠痛現象的細微差異。
痠痛可能來自於按摩師瞬間的大力壓迫,或者長時間的輕柔壓迫,個案的肌肉為了抵抗外力入侵而自然地反射用力,用力多了就造成肌肉痠痛的現象。然而,有些個案的身體較虛弱又缺乏運動,按摩時身體肌肉的反射就成為個案的運動,於是身體會啟動一些機制,讓肌肉痠痛、腫脹,透過發炎反應來長出更多肌肉以抵禦環境壓力。
以上兩種痠痛現象,前者屬於過度按摩的副作用,後者屬於正常按摩後活化身體機能的反應。旁觀者很難用個案的痠痛現象本身來分辨到底是哪一種,但可以用多次按摩後的反應來判斷。如果是肌肉痠痛,則每次按摩後都會有相同的痠痛感。如果是機能提升,則第一次按摩完會比較痠痛,第二次會減少,多幾次後身體會更有力氣、並且按摩完不再痠痛。就我本人的觀察,強壯個案的按摩後痠痛比較可能屬於前者,虛弱個案的按摩後痠痛比較可能屬於後者。

五、刺痛
一些個案可能希望透過按摩來加速消除身上既有的痠痛。基本上,如果既有的痠痛源自於輕微的疲勞,則按摩可以快速消除疲勞痠痛。然而當痠痛已超過數週,原因可能來自於過度的疲勞使用、舊傷、或深層的肌肉痙攣,則在按摩後,這些痠痛已久的部位可能會有強烈刺痛的感覺,用手指輕輕撫摸就非常疼痛。我將這個現象稱呼為「疲勞炸裂」,意思是長久以來的肌肉疲勞一次釋放出來,造成比痠痛更強烈的刺痛感。
如果是按摩造成肌肉撕裂傷的刺痛,則當撕裂傷痊癒後刺痛消失,原本的痠痛還會存在。如果是「疲勞炸裂」產生的刺痛感,則當刺痛感消失後,原本身體的痠痛也會跟著消除大半。依照個案身體的恢復力與代謝能力,「疲勞炸裂」的刺痛一般需要兩、三天的時間,也有少數疼痛一週的案例。

六、疲倦
有些個案在按摩後會覺得非常疲倦想睡。輕柔的手法,可能在按摩身心處於高壓力狀態的個案後,將個案引導入平靜的狀態,這時個案將感受到源自身體強烈的疲勞訊號。另外,有些個案身上的肌肉呈現大範圍緊繃的狀態,這時以深層按摩手法將肌肉放鬆之後,個案的身體將啟動療癒機制,讓全身的能量都轉移到肌肉,專注於放鬆與恢復疲勞,於是個案會覺得非常想睡。
按摩完後如果感覺疲倦,是很好的反應。這時候建議個案順著身體的感受,好好地睡一覺,讓身體在睡眠中充分地完成它的療癒機制。

七、發熱、出汗、口乾、大小便順暢
按摩會刺激身體機能提升,促進新陳代謝。因此有些人在按摩後,可能會產生一些機能活化的反應。這時只要補充水分、鹽分、以及適當熱量,讓活化的身體有補充養分即可。

八、手腳冰冷、虛弱、身體動了就痛
這些按摩後的不良症狀來自於個案空腹接受按摩。當按摩後身體要啟動修復機制時,結果體內卻沒有能量可以提供身體進行修復,於是維持恆溫的能量會被拿來給被按摩後的肌肉使用。如果已有痠痛的部位被按摩,但是身體卻沒有辦法提供能量,則該部位可能會變得更痛。
這些狀況的解決辦法,就是進食與休息,等待身體恢復。並且,預防勝於治療,按摩師應確認個案在按摩前已有充分進食,才能避免這些不良反應,發揮按摩該有的效用。

九、頭暈、頭痛、胸悶、噁心
這些按摩後生理反應雖然不常見,但並非前所未聞。症狀都不嚴重,通常會在幾天內消失。若排除按摩師對頭、頸、胸、腹等部位的不當施力造成個案身體不適,我觀察與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通常來自於局部按摩無法全面平衡調整個案身體的本質問題。頭部至肩背都緊繃的個案,如果只做了肩頸按摩放鬆,則頭部仍處於緊繃狀態,在按摩後將可能有頭暈、頭痛等反應。整個肢體軀幹都緊繃的個案,如果只做了背部按摩放鬆,則胸腹部仍處於緊繃狀態,在按摩後將可能有胸悶、噁心等反應。
原則上全面地平衡按摩是最佳的預防與治療方式。然而在金錢與時間的考量下,個案未必會選擇全身按摩。另一方面,文化或價值觀的差異,也可能讓個案拒絕胸腹部的按摩,特別是男按摩師與女個案的組合。

以上介紹了按摩後可能的各種生理反應。有些反應源自於按摩師的操作因素,有些則是源於個案本身的體質差異,按摩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過程是決定反應的主要因素。不純熟的按摩技術可能造成身體不必要的疼痛;然而,擔心不舒服的反應而採取保守按摩,也可能失去按摩療癒的效用。專業的按摩不是安全地執行流暢的操作,而是確實幫助個案獲得期望的按摩功效。接受按摩不等於舒壓放鬆、療癒痠痛,認真傾聽身體的感受才能幫助你找到專業的按摩師。

生活與運動的建議

按摩的目的大致略分為三種:(1) 為了提升工作、運動表現或快速解決痠痛的功能按摩,如體感按摩、運動按摩;(2) 為了治療受傷與生病的醫療按摩,如物理治療師的徒手、國術館的推拿;(3) 為了休閒娛樂生活品質的紓壓按摩,如坊間各式按摩舒壓會館。無論是為了功能、醫療、還是紓壓,按摩後要怎麼活動都要根據按摩後的生理反應來選擇。白話來說,有不舒服就該休息,需要動一動就該去運動,

一、手腳冰冷和虛弱者,請進食
無論接下來要去做什麼事,按摩後手腳變得冰冷就表示身體能量已經不足了,血糖降低了,請優先補充熱量。等待身體回溫暖之後,要做什麼再去做。

二、疲倦、頭暈、胸悶、噁心者,請休息
當按摩後身體產生疲倦的訊號時,請遵從身體的需求,讓它獲得充分的休息。頭、胸、腹部的不舒服,來自於身體需要時間重新調整肌肉間的張力平衡。因此也建議休息,身體會在睡眠中自癒,醒來後一切不舒服就會降低。

三、拉傷扭傷痛者,請保護患部
無論是按摩前就有的傷,還是按摩不當造成的傷,只要是拉傷、扭傷這種肌肉撕裂類型的受傷,就要保護患部,避免使用受傷的肌肉。把自己當傷患就對了。

四、瘀傷痛、刺痛、腫脹、發炎者,請熱敷與保持適度運動
身體要代謝瘀血或進行組織新生,會呼叫白血球細胞分泌致炎物質,促使細胞發炎以修復組織。如果發炎的疼痛感過於難以忍受,可以稍微冰敷 15 分鐘或外用消炎噴劑止痛。原則上,鼓勵熱敷患處、保持患處外的適度運動,讓身體加速新陳代謝。適度的運動會比完全休息讓身體恢復得更快。

五、痠痛者,請鍛鍊肌力並持續接受按摩放鬆
延遲性肌肉痠痛往往來自於肌力無法應付運動的質量。無論痠痛來自按摩前還是按摩後,這都表示身體需要鍛鍊。在痠痛的狀況下鍛鍊,那是非常痛苦的,建議可以先做輕微的活動較不痛,再慢慢加強運動的質量。要加速解決痠痛,適當的運動能活化身體機能。要預防痠痛,最好的方式就是鍛鍊肌力。完全休息是最不建議的選擇。

以上根據按摩後的生理反應,給予相對生活方式的建議。本章節只提供大原則的建議,各建議背後都有詳細的專業處理方式,例如基礎急救處理、養生療程、健力訓練安排。一位專業的體感按摩師應熟悉這些知識,為按摩個案提供按摩後生活安排的諮詢,給予個案最專業的照顧。

飲食的忌口與建議

在我所查的資料當中,較欠缺西方醫學對於按摩後的飲食建議。在東方醫學中,對體質與症狀有詳細的辯證和食療系統。本文篇幅有限,不涉及診斷與用藥治療,僅提供按摩後的幾個最應注意的飲食宜忌知識。

一、有受傷與發炎者,避免吃寒涼性或燥熱性的食物
熱性食物會讓身體機能亢奮,致使發炎症狀更嚴重。雖然發炎是身體加強充血、療癒組織的現象,但發炎的腫痛感令人非常不舒服,會有傷上加傷的加倍疼痛感。因此對於肌肉受傷的個案,應避免吃熱性食物。寒涼食物則使身體機能降低,恢復速度變慢。受傷與發炎的個案,應吃中性的食物。筋骨損傷忌口食物列舉如下。

五穀類:糯米
水果類:甘蔗、橘子、釋迦柿子、芒果、香蕉
蔬菜類:南瓜、茄子、芋頭、空心菜、筍子、絲瓜、匏瓜
水產類:一切魚類、魚丸、魚製品、蝦、蟹、小管、花枝
陸產類:鴨、鹹蛋、皮蛋、牛、羊、狗、豬皮、內臟、腳爪類
飲料類:啤酒、汽水
其他類:凡冰冷的食物如飲料、冰品

二、痠痛與手腳冰冷虛弱者,可食用溫熱性的食物
溫熱性的食物促使身體加速新陳代謝,幫助療癒痠痛、也可使冰冷的手腳回溫。基本上,辛香料都偏溫熱性,如蔥、薑、蒜、香菜、韭菜、肉桂、咖哩。因此推薦大家可以食用五辛湯(參考文章「運動員的食療,幫助消除痠痛與疲勞恢復的法寶:五辛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咖哩飯、洋蔥湯、肉桂料理。溫熱性食物的料理香又美味,兼能療癒痠痛,實在是筆者最推薦的食療方針。

三、疲倦者,避免飲用咖啡、茶類等刺激性食物
身體想睡就該傾聽身體的話語,專心休息。如果按摩後感覺疲倦想睡,就不要再喝提神飲料硬撐工作,可以喝點酒、吃一兩口甜食,或其他個案覺得能幫助入眠的食物,給自己一個高品質的睡眠。

以上根據按摩後的生理反應,提供基本的飲食原則建議。讀者可以閱讀食療相關的書籍,進一步認識飲食與生理的知識。對於運動員,他可能還需要尋求運動專業的營養師協助,整合考量他的訓練課表、按摩反應、以及飲食管理。

結論

本文分析討論了各種按摩後可能的生理反應,並提出對應的生活管理與飲食宜忌建議。文章裡也提供個案檢核自身按摩反應的方式,身體持續往更健康的狀態邁進才是正確的按摩結果。筆者認為,安全而流暢的技術操作只是體感按摩師的入門基本功,專業的體感按摩師應該要盡量讓個案在按摩後持續獲得最佳的照顧。個案也應當認識身體的生理機制,因為按摩後痠痛、發炎、刺痛等等反應,不一定是按摩不當的副作用,也可能是良好的療癒反應。按摩師與個案之間應當在服務前做好充分溝通與理解,雙方有互信與共識才能長久。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在學習各種療癒痠痛的方法時,記得注意按摩後的生理變化,懂得調整生活與飲食內容。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置頂圖:From pixabay by Pixabay License
頁面插圖:From pixabay by Pixabay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