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虛?實?為什麼我跟中醫說我哪裡不舒服,中醫要用這麼抽象的字眼來記錄我的病例呢?不能頭痛開頭痛藥?胃痛開胃藥嗎?這一集要帶大家來認識中醫的「症、病、證」。中醫的診斷過程,有蒐集症狀與判斷疾病,還有辯證。利用症、病、證三者來達到整體的健康照顧,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端。
症、病、證是什麼?
症就是身體不舒服的具體描述。比如說,胃痛,嘔吐。這是具體的症狀。
病就是身體一系列不舒服症狀的概括整理。比如說,胃病,指的不是只有胃這個具體的器官有問題,還包含它出問題時可能產生的症狀。所以胃病可能只有胃痛、只有嘔吐、或既胃痛又嘔吐。這樣就認識,病是部分具體部分抽象的描述。
證則是對病的特性的抽象描述。例如用寒或熱來形容胃病,代表兩種特性不同的胃病,所以治療方向截然不同。
我用簡單的舉例來說明症、病、證三者的關係。今天有兩個人生病胃痛。其中一人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急性腸胃炎。他的不舒服症狀除了胃痛,大便還拉稀冒泡,且有魚腥味。因為他這些症狀符合濕與熱的特性,所以就說他的胃病符合濕熱證。治療的方針,就是除濕,以及清涼退火。另一人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慢性腸胃炎。他的不舒服症狀除了胃痛,還容易貧血、反覆胃潰瘍。因為他這些症狀符合虛與寒的特性,所以就說他的胃病符合虛寒證。治療的方針,就是補虛以及溫寒。
利用症、病、證,兼顧整體與局部的一致性
中醫非常注重整體觀,所以中醫的診斷要求整體與局部的一致性。由證在抽象層次決定整體的大方向,由症在具體層次確定局部問題,由病在部分抽象部分具體連接整體與局部。
所以在前面的例子裡,濕熱證的病人我們不會給他補藥、不會給他溫熱性質的藥。否則他會越吃越惡化,病情越來越嚴重。虛寒證的病人,我們不會給他瀉藥、不會給他寒涼性質的藥。他已經貧血了,吃錯藥就會越來越沒體力,身體越來越弱。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疼痛的病人,治療用藥大都是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皮膚病,治療用藥大都是抗組織胺、類固醇。如果在中醫的話,會用四診望聞問切,由眼耳鼻舌身意蒐集病人身上所有的症狀,然後判斷到底是哪裡生病才造成這些症狀,還要再「辨證」決定病的特性,務求整體方向與局部症狀的一致性,然後才處方用藥。
中醫用「症、病、證」這樣的系統,是為了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端。所以中醫開藥不是為了治病、跟疾病對抗,而是緊盯著健康的方向,讓人由不健康的狀態,朝著正確的方向恢復回健康的狀態。這個大方向的決定方式,就是中醫的「辨證」。我會在未來的課程裡向大家介紹。
這一集中醫的症病證就聊到這裡。下一集我將為各位介紹中醫的用藥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