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頸部痠痛、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與按摩處理

摘要

頸部痠痛的常見原因是落枕,引起落枕的原因是持續的不良的姿勢。雖然將近一半的人每年都有頸部痠痛的困擾,但絕大多數都是屬於一般的痠痛,而非腦部或頸椎疾病。比較手術、物理治療、中醫針灸、按摩與運動等處理頸部疼痛的方式,醫療行為推薦中醫針灸,非醫療行為推薦按摩與運動。

引用文章:
李侑青,”落枕、頸部痠痛、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與按摩處理”,Dr. 李侑青的樂活養生教室,2021年10月17日,https://drleeclass.com/2021/10/neck-pain/。

點此聯絡作者

大綱

頸部痠痛或疼痛的原因

許多人都有頸部位置痠痛或疼痛的經驗,如置頂圖所示 [1]。1999 年美國的一年頸部疼痛盛行率高達 40% [2]。根據 2021 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台灣肩頸痠痛的盛行率為 55%

頸部痠痛的常見原因是落枕,症狀是頸部疼痛、無法轉向或轉向會痛,由於常發生在睡醒後,故稱為落枕。在台灣的醫界有人將落枕給予病名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 (acute cervical fibrositis),然而,這樣的病名卻沒有被英語系國家使用,並且臨床上落枕的頸部往往沒有紅腫熱等發炎現象。若在無發炎外觀證據、未有驗血確認發炎物質濃度過高證據、未有切片確認發言組織密度提升證據,醫師若無嚴謹科學證據即將落枕確診為急性發炎,民眾應當要質疑醫師的專業度。對於英語系國家稱呼落枕,由於症狀讓頸部僵硬無法轉向,故可能從頸部僵硬的角度稱呼落枕為 stiff neck。又由於症狀往往帶有痠痛或頸部轉向時疼痛,故從頸部疼痛的角度直接稱呼落枕為 neck pain。

引起落枕的原因是,睡覺時脖子持續處於尷尬的位置,也就是不良的姿勢。若不講落枕,而是講 stiff nect 或 neck pain,則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讓頸部長時間處於不良姿勢,也會造成頸部僵硬與痠痛。常見的頸部疼痛原因還有頸部拉傷或扭傷,例如突然甩頭造成運動傷害。

罕見的頸部疼痛原因,有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頸椎疾病。頸椎疾病如骨刺、退化性椎管狹窄以及頸椎間盤突出 (cervical herniated disc)。嚴重的頸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頸部的神經根造成神經根病變 (cervical radiculopathy),如圖一所示 [3]。

腦膜炎除了頸部疼痛與僵硬,另外會出現頭痛、高燒、意識不清、昏迷、譫妄、抽搐、顏面神經 麻痺、眼球活動異常、皮膚疹等症狀。蛛網膜下腔出血除了頸部僵硬與頭痛,往往伴隨劇烈的頭痛、畏光,可能引起局部偏癱或失語,甚至喪失意識。頸椎疾病引發頸部神經根病變時,除了頸部僵硬,還會導致手臂、腿部和頸部的放射痛。

雖然將近一半的人每年都有頸部痠痛的困擾,但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連病名都沒有的落枕 (stiff neck),而非受傷或罕見疾病所造成。所以讀者的頸部不適若沒有上述嚴重症狀的話,就比較不用擔心罹患罕見疾病

圖一、椎間盤突出

頸部痠痛或疼痛的治療

腦膜炎與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可能危及生命或留下嚴重後遺症的急危重症。腦膜炎可能是細菌性腦膜炎或病毒性腦膜炎 (也稱為無菌性腦膜炎),臨床上以藥物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摘除破裂動脈瘤為主,可能搭配放射線減少出血及服用藥物降低腦壓避免再次出血。

嚴重的頸椎疾病往往造成神經根病變,可能需要動頸椎手術,摘除骨刺、摘除過於突出的椎間盤、置換頸椎組織、或安裝頸椎支架。手術後的頸椎外觀如圖二所示。現代有微創手術,傷口與縫線不一定如圖二所示那麼大。

圖二、頸部手術後樣貌

頸部有許多肌肉,如圖三所示 [4]。當頸部肌肉扭傷或拉傷造成頸部疼痛時,可以採取冰敷暫時止痛舒緩,或對頸部加熱可以刺激血液流動,從而營造更好的癒合環境。加熱方式包含但不限於熱敷、艾燻、藥浴薰蒸等方式。在受傷的前 24 至 48 小時內通常可有效緩解不適。中醫針灸或傷科推拿可有效減少疼痛,促進傷口恢復。依症狀需求,搭配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中藥外用或內服,可加速受傷恢復。

若在缺乏中醫、中藥資源的地方,非處方藥的止痛藥如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 (Ibuprofen) 通常是緩和頸部僵硬和疼痛的一線藥物。當頸部疼痛獲得緩解時,請記得這只是暫時止痛,仍須讓頸部獲得充分休息,使傷口癒合。或止痛後盡速尋找中醫治療頸部受傷。

圖三、頸部肌肉

對於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牽引是常被使用的保守治療方式。然而依據美國臨床指引,當有發生神經根病變症狀的病人才適合牽引治療。也就是說,必須要有頸部至手臂或腿部的放射狀疼痛或放射狀麻感,才屬於適合牽引治療的對象。如果為落枕、肩頸痠痛或尚未有神經根病變症狀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施予頸椎牽引物理治療,這可能是不恰當的過度物理治療介入,將病患暴露在醫療行為的風險之下

並且,即使有神經根病變症狀,物理治療的牽引介入是否有效也是被質疑的。大多數伴有神經根病症狀的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疼痛病發後的前 4 到 6 個月內往往會出現實質性的改善,大約 83% 的患者在經過 24 至 36 個月的時間會完全康復 [5]。對於頸椎間盤突出、脊椎病或骨刺引發的神經根病變,使用手法技術與運動可以有效同時降低疼痛和失能 [6]。然而,在徒手和運動的多模式計劃中加入物理治療牽引頸椎,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功能或殘疾沒有顯著的額外益處 [7]。

對於一般的落枕或頸部痠痛,證據運動、按摩是降低頸部疼痛的有效措施,它還表明電針和一些物理治療無效,不應用於頸部疼痛 [8]。徒手與運動可減輕慢性頸部疼痛,並且比脈衝電磁場 (Puls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EMF) 物理治療或熱療更有效 [9]。所以,對於落枕或頸部痠痛,運動與按摩是比物理治療電療舒緩症狀更好的選擇。肩頸電療如圖四所示。

圖四、肩頸電療

以按摩處理落枕或頸部痠痛

對於頸部疼痛,手術在短期內雖然比保守治療更有效,但對大多數此類患者而言,長期無效 [10]。所以若非有手術的必要,不建議以手術治療頸部疼痛。在醫療行為中,可以考慮中醫針灸。因為研究顯示,乾針是減輕頸部疼痛的有用技術 [11]。

比起承擔醫療行為的風險,我更推薦有效的非醫療行為:按摩。頸部按摩如圖五所示。研究結果表明,在即時/中期/長期隨訪中,多次頸部按摩可能比某些藥物更能緩解疼痛和改善功能 [12]。手法在短期和中期都比運動能更快地減輕疼痛感 [13]。除了按摩,還可以選擇瑜珈。瑜伽可以緩解頸部疼痛強度,改善與疼痛相關的功能障礙 [14]。

圖五、頸部按摩

在體感按摩,則將頸部痠痛分為頸部背面中央痠痛與頸部側面痠痛兩個部位。頸部正面中央為氣管等軟組織,不在落枕與頸部痠痛、頸部疼痛的討論範圍。頸部背面中央痠痛的按摩位置如圖六所示。由於頸部與肩膀、背部的肌肉軟組織相關聯,所以按摩放鬆頸部時,同時要放鬆整個背部。頸部側面痠痛的按摩位置如圖七所示。由於頸部側面與肩膀和胸口相連,所以按摩時同時要放鬆相關區域。

圖六、頸部背面中央痠痛的按摩位置
圖七、頸部側面痠痛的按摩位置

即時獲取本站最新消息與 Dr. 李侑青交流互動,請按讚追蹤粉絲頁喔 ➝ 

參考文獻

[1] 置頂圖,來自 Woman with pain in her back and neck,作者為 Marco Verch,依 CC BY 2.0 授權使用。
[2] 高振興等人,”慢性頸部疼痛興相關危險因子之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卷,1期,15-20頁,2015年。
[3] 圖一,修改自 C6-C7-disc-herniation-cevical-mri-scan,作者為 Anthonp,依 CC BY-SA 3.0 授權使用。
[4] 圖三,修改自 Musculi coli base,作者為 Olek Remesz,依 CC BY-SA 2.5 授權使用。
[5] J. J. Wong et al., “The cours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ymptomatic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vol. 14, no. 8, pp. 1781-1789, 2014.
[6] R. Boyle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manual phys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manual & manipulative therapy, vol. 19, no. 3, pp. 135-142. 2011.
[7] I. A. Young et al., “Manual therapy, exercise, and trac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hysical therapy, vol. 89, no. 7, pp. 632-642, 2009.
[8] J. J. Wong et al., “Are manual therapies, passive physical modalities, or acupuncture effectiv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or neck pain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An update of the Bone and Joint Decade Task Force on Neck Pain and Its Associated Disorders by the OPTIMa collaboratio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vol. 16, no. 12, pp. 1598-1630, 2016.
[9] A. I. Binder, “Neck pain,” BMJ clinical evidence, vol. 2008, pp. 1103, 2008.
[10] S. P. Cohen and W. M. Hooten,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ck pain,”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vol. 358, pp. j3221, 2017.
[11] I. Callejas-Marcos et al., “Efficacy of dry needling in neck pain compared with other physiotherapy techniques: A systematic review,” Rehabilitacion, vol. 53, no. 3, pp. 189-197, 2019.
[12] A. Gross et al., “Manipulation and mobilisation for neck pain contrasted against an inactive control or another active treatment,”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vol. 9, pp. CD004249, 2015.
[13] C. Bernal-Utrera et al, “Manual therapy versus therapeutic exercise in non-specific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vol. 21, no. 1 , pp. 682, 2020.
[14] Y. Li et al., “Effects of yoga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 A PRISM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vol. 98, no. 8, pp. e14649, 2019.